现代性上海公寓大楼的腔调 徐洁 《上海共生:都市 · 理想 · 生活》精彩阅读
发布时间: 2024-07-04作者: 温湿度试验箱系列
20 世纪 20- 40 年代建造的公寓大楼是国际化的现代性建筑,是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的结晶。这些公寓大楼多坐落在中心城区的黄金地段,伫立在繁华大街两侧或是街道转角的醒目位置上,是街区重要的空间标志,其既是城市历史的重要见证,也代表了城市的现代性,推动并见证了这座伟大城市的成长。近 50 年来,上海公寓大楼建设从始至终保持着对现代性的追求。作为城市迈向现代化的象征,公寓大楼引领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与创新从制度创新到模式突破,都能够正常的看到这座城市的进取心和对国际化的向往与追赶。
如果说水平铺展的里弄建筑是近代上海城市的底色,是中国江南院落居住建筑与西方工业文明联体建筑的结合,是传统的延续与发展,那么拔地而起的公寓大楼则是这座城市的亮点与标志。上海 20 世纪 20- 40 年代建造的公寓大楼是国际化的现代性建筑,是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的结晶,在建筑材料、结构与建造技术上实现了突破: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电梯的发明与运用,改变了建筑原有的建造方式,避免了木结构建筑的火灾隐患,克服了石材建筑的成本和自重,将经济、实用、安全、美观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大都市不断攀升的地价牵引下,为大都市量身定做的集约化公寓大楼,融入了对崭新的城市现代生活的理解和设计: 室内空间开散、明朗,自由的平面,符合现代生活功能;外观高耸入云的几何形象,以简练的竖向线条,强化垂直向上的动感,现代风格融入了装饰艺术派手法,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这些公寓大楼多坐落在中心城区的黄金地段,伫立在繁华大街两侧或是街道转角的醒目位置上,是街区重要的空间标志。河滨公寓、武康大楼、麦琪公寓、华懋大楼、峻岭公寓、培文公寓、永业大楼、淮海公寓等,都是上海城市辨识度很高的历史地标。与同时代的纽约巴黎相比,这些公寓大楼拥有类似的高度、装饰和设施,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现代的生活方式,拥有热水、煤气、自来水和进口的卫生设备等,这些都不是里弄住宅可相比的。能够住在这里的都是社会中上层人士,于他们而言是公寓大楼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身份标签,引领了一种高端新派的都市生活方式和理念。
近代上海的公寓大楼是城市历史的重要见证。比如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与生活空间,就和这些公寓大楼结下了不解之缘。相较于从上海里弄走出的“亭子间作家们”,张爱玲可谓是“公寓作家”,开纳公寓、爱丁顿公寓、重华公寓、卡尔登公寓,串联起成年后的她在上海生活成长的轨迹。她在爱丁顿公寓( 今常德公寓 )度过了 5 年时光,写下了风靡上海滩的《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等名作。爱丁顿公寓建于 1936 年,由意大利设计师设计建造,每套房都装有壁炉、抽水马桶和热水器,还设有单独的保姆间,外观也是 Art-Deco 风格。8层楼在当时已是高层建筑,在静安寺地区鹤立鸡群,站在阳台上还可以看到外滩。张爱玲认为“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避世的地方”,既可以深居简出,以超然的、疏离的姿态张望身边的世界,又可以享受现代都市文明的消费乐趣和市井烟火气。她最喜欢倚在阳台上看风景,“阳台外是全上海在天际云影日色里,底下电车当当地来去”;夜晚她喜欢听“市声”,没有楼下电车当当地陪伴她睡不着觉;她经常去附近的平安大戏院看电影,到凯司令面包房买西点,到第一西比利亚皮草行、绿犀夫人沙龙买衣服,甚至去熙熙攘攘的静安寺集市挑进绣花鞋……就像帕穆克和伊斯坦布尔、普鲁斯特与巴黎,张爱玲也沉醉于上海城市生活的景象、声音、气息和味道。公寓大楼既是她实现价值的成就之地,也是她归属感、幸福感的踏实来源。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的老公寓大楼代表了城市的现代性。1949 年后,它们依然引领城市的时尚生活:培文公寓底层的上海女用品商店,是那个年代上海女性的时尚之选,与之相望的永业大楼底层的上海全国土特产商店,是上海人味蕾幸福的不二选择,来自家乡的食物味道,慰藉了无数外来移民的乡愁;而峻岭公寓和华懋大楼也成为锦江饭店--上海最早的国宾馆之一,1972 年2月27 日,正是在锦江小礼堂,中美正式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近代上海的公寓大楼是城市现代性的标志,推动并见证了这座伟大城市的成长。那些大楼留下了历史人物的身影,见证了时代变迁,也融入了城市的街道空间。近百年光明过去,曾经几立于低矮里弄中的老上海公寓大楼,被铺天盖地拔地而起的新摩天大楼包围,虽有些陈旧但并不落伍,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度和格调:人们可以在门厅大理石铺地或马赛克拼图中,品读装饰艺术运动的趣味,从电梯楼梯间盘旋向上的曲线扶手看见和缓古典的优雅姿态,从门窗黄铜把手灵动的线条感受工业时代的质感和亲切细腻的手工技艺;从周围茂密阴翳的法国梧桐,步行可达的咖啡店、面包店、超市、菜场,囊括这座城市生活的优越感和丰富的可能性。
近 50 年来,上海公寓大楼建设始终保持着对现代性的追求。作为城市迈向现代化的象征,公寓大楼引领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与创新从制度创新到模式突破,都能够正常的看到这座城市的进取心,和对国际化的向往与追赶。
1973 年,上海在漕溪北路建设了 6幢 13层、3 幢 16 层的高楼群,成为上海 20世纪 70 年代的新地标,和 1975 年建成的上海体育馆( 万人体育馆 )共同组成了上海奔向现代城市的缩影。改革开放后,在上海第一块批租土地上建造的商品房( 侨汇房 )——雁荡大厦,与同在雁荡路的培文公寓、永业大楼相望对话,重启了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商品化大潮的序幕。1979 年开始规划的虹桥开发区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勇气。开发区的太阳广场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块市场出让的地块,是上海第一幢合资兴建的高层公寓。
今天的上海已是世界的舞台,在上海公寓大楼的现代性注释中有了更多的国际性。上海在迈向全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在比对融合中创造着上海城市独特的语汇,新世纪的国际现代公寓大楼。在追求科技与文化传承上拓展着上海城市生活空间的广度,联结呼应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度。中兴路一号的现代性和科技感,与黄浦江畔翡翠滨江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昭示着公寓大楼的新时代。
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是 2007 年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伦敦海德公园一号的设计者,并与皮亚诺一起主持设计了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他的高技派建筑不单单是一种风格、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对于建筑诗性和都市理想栖居的细腻解读。
RSHP 事务所的中兴路一号摒弃了传统建筑的承重墙设计、框架结构设计、板梁设计,高层塔楼采用了颠覆性的“双十字承重结构”,由图形中心的交叉十字结构承重,室内没有一根柱子,也无另外的承重墙,释放出整体空间的自由。室内剩余空间不必受制于几室几厅的固有格局,是一个可以灵活演变的、“开放性”“流通性”的自由空间。设计以平面的通透自由与开敞透明性,演绎自由无拘的生活,与城市中心高密度混杂的建筑空间形成对比,是简洁现代性在住居上的新诠释。
中兴路一号以玻璃的通透性及明亮性融合内外。三面悬挑的超大落地高透玻璃窗,塑造了 270°的超大视角。充沛采光之外,更将上海的城市风景最大化地呈现眼前,远处的苏州河、外滩黄浦江无障碍地在眼前流淌。建筑立面玻璃的透明性和纯净感,营造出开放、流通、共享的空间,将室内的自由流动与简约、明朗、通透,与上海的城市风景融为一体。
RSHP 事务所坚持“建筑的社会性”也许比建筑本身更重要。作为一个对话者,通过对上海公寓大楼的考察,对楔形场地的武康大楼街道的分析研究,他的设计回应了上海城市的空间与建筑历史,不仅采用上海特色的红砖瓦中分离出的色系作为竖向色调构件,更希望在上海中心城区创造一个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向城市让渡一些开放空间,塑造具有多样性、丰富多彩、自由生长且多业态融合的复合型国际社区,而不单单是一处封闭的高端豪宅。中兴路一号既有面向内部的优雅——悬浮的花园,美轮美奂的泳池、健身、咖啡等内部专享的生活配套,也有交融外部的烟火气——沿街面不仅开设商铺、超市,甚至退让红线,形成沿街小广场,让居住小区与城市街区互为嵌套。因其前瞻性和高品质,中兴路一号从周围无数建筑中脱颖而出,引领着周边老旧街区的更新改造和品质提升,也吸引了一批拥有相同理念和理想的年轻拥趸,来创造城市未来的新生活。
如果说 RSHP 事务所的中兴路一号追求现代性和未来感,那么罗伯特·斯特恩的翡翠滨江项目则回归历史、传承文化。建筑大师罗伯特·斯特恩在纽约中央公园西 15 号的设计中,呼应了纽约中心城区经典的摩天楼风格,将其融入中央公园的历史环境和空间结构中。他在翡翠滨江的设计中也努力找寻历史的语汇和上海外滩的风貌特征。
在陆家嘴的黄浦江畔,项目地块位于拥有 100 年历史的民生港码头和八万吨筒仓的混凝土圆矩阵对面。罗伯特·斯特恩的整体规划将所有塔楼向右侧转一定角度,以此保持与老粮仓相呼应。一期的半圆形古典式的对称建筑布阵与半圆形的花园尺度,营造出殿堂般的秩序与仪式感,亦赋予邻里交往的亲切围合场域。二期点式高层与多层洋房结合,围合的后现代古典建筑群与新月花园的古典式柱廊,塑造了归家的仪式感。
罗伯特·斯特恩认为:“建筑是要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找到存在感。”对于陆家嘴和世界另外的地方,已经有足够多的玻璃建筑了。但若使用石材,手感、质感是玻璃建筑没办法实现的。项目以新古典主义的形式、风格,致敬黄浦江对岸外滩的百年历史石头建筑,这种对话和对望隔着黄浦江水呼应了上海的城市历史,丰富了黄浦江两岸的天际线。
正如郑时龄老师所言:“在翡翠滨江和民生港,城市更新实际是重整我们自己,也是重塑我们的未来。”新建筑成为融入历史、连接当下、指向未来的创作,重新定义了日常建筑的永恒魅力。
《上海共生:都市 · 理想 · 生活》作为一本面向知识阶层与社会大众的城市文化类读本,以城市与建筑的专业思辨为基础,通过将上海城市发展与万科在上海30余年成长放置于共同的议题和框架内,探讨上海城市百年来对都市生活理想的不断地进步和追索,并以切片的形式,串起一段段上海城市的变迁历史,解析在不同层面上海城市与万科的深度链接和共生关系,畅想上海城市发展的未来图景。
(文章及图片来自:本文及所有图片均取自《上海共生:都市 · 理想 · 生活》书籍)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上海共生:都市 · 理想 · 生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上海共生:都市 · 理想 · 生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