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崇明训练基地”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 2024-08-28作者: 安博体育网页版登录
4月25日,周四工作日,早晨7:10,一辆核载60人的绿色大巴车停靠在金沙江路近铁广场门口,员工们依次排队上车落座,开启了一个半小时的上班之旅,在上海市区,同样的班车点还有五处,他们开往的目的地只有一个:位于陈家镇的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崇明基地”)。
时间倒回到3月29日,历时3年、占地55.8万平方米的崇明基地正式启用,这里距离崇明东滩湿地公园不到10公里,站在综合管理楼12层登高俯瞰,这里宛如一处世外桃源:池塘中的水草清晰可见、多幢白色建筑错落有致,红色跑道与绿地相映成趣……
作为可容纳2000名运动员的上海体量最大的体训基地,目前已有600余名运动员、11个项目入驻。记者从基地后勤保障部门获悉,目前基地正在进行绿化升级。谈及新家的感受,身高1米85的女篮运动员黄靖脸上露出了笑容,“三点一线有连廊、饭菜专供营养菜谱、衣服可送洗衣房,你只管安心训练就好”。
“准备射击,再来一次。”沿着南北大道,步行至崇明基地最北边,有一个占地3500平方米的大型综合训练场馆6号楼,十几名现代五项运动员正在进行一天的射击训练,训练时间从早上8点钟到晚上5点,有效训练7小时,教练员董浩雨正在调整队员射击姿势,他说,自从搬迁至崇明,软硬件设备加持,有效训练的效率和质量又进了一大步。
6号楼的四分之一是现代五项的训练场馆,除此之外,这栋楼还包含了击剑、跆拳道、武术、柔道、拳击五个项目,而仅击剑馆这一个场馆,就大过之前汇丰训练基地的三倍,置身其中,天花板悬挂的大型中央空调,可随时调节温度湿度,贴心配备的消毒烘干衣柜,也避免了运动员出汗滋生细菌的尴尬。
更重要的是,崇明基地解决了他们长期以来场地不足的窘境。“以往游泳比较差的队员一周安排三次课,现在没有限制,一整天甚至晚上都可随时训练。”董浩雨告诉《新民周刊》,现代五项作为一个全能项目,对运动员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十分平均,任何一项短板都必须及时补足,再加上老一批运动员退役导致队伍青黄不接,抓紧提升后备年轻力量成为头等大事。时间、场地安排上的充分灵活,的确省时省力帮了大忙。
而备受好评的游泳训练所在的4号楼,曾获得上海市建筑工程“白玉兰奖”,是将精细设计发挥到极致的典范。基地管理中心行政保障部部长姜玉伟透露,这座游泳馆的特别之处在于“钢木结构天花板”,即两侧钢结构,中间木结构,接合处恰好与泳池边缘吻合。这样的构思颇有深意,如果全部采用钢结构,泳池氯气冷凝,容易腐蚀钢材,影响水质,因此把泳池上方改换木材,进而达到节能环保最大化。
当然,由于钢和木的变形度不一样,温度要求也不一,嫁接起来并不是特别容易,为了达成完美效果,实施工程人员在材料制作精度、安装顺序上几番钻研试错,才让两种材料零误差合拢在一起。严格来讲,这座训练游泳馆是国内唯一一个钢木结构的游泳馆。而5号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体操训练馆,从灯光改建、墙面效果、移动看台、日德法器材等完全按照奥运会比赛功能设置,场馆内的新风系统,更扫除了以往镁粉飞扬的烦恼,使得空气更清新、能见度高。
姜玉伟介绍,崇明基地里共有27座风格迥异的建筑,有的是螺旋造型,有的如同方盒子,还有的屋顶呈弧状……作为国家队运动员公寓及管理楼的1号楼,单这栋建筑就造型百变:从一侧看去,外立面全部是白墙;身体再转90°看去,外立面竟变成落地大玻璃窗;抬头看,建筑朝着高处逐渐旋转内缩,宛若山峰,每个锯齿状的凸起棱角又好像莲花。
据了解,如此设计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确保内部采光通透,墙面和玻璃窗的衔接精度非常高,一定要通过BIM技术,优先进行三维建模才能实现。在奥运会项群分布基础上,基地结合功能相似度、场馆需求相近度,把训练功能组成八个组团,实现资源共享、灵活使用。比如,5号楼容纳了体操馆、艺术体操馆、蹦床馆;6号楼就把击剑、现代五项、跆拳道、拳击、武术融合在一起;14号楼、15号楼是食堂,和16号楼系列宿舍紧密衔接在一起。
记者了解到,崇明基地二期正在规划当中,预计筹建一座专业室内训练比赛馆——上海自行车赛车馆,届时将使用造型漂亮的膜结构,达到节能透光、防风防火的效果,此外,亚洲自行车联盟办事处也有望落户崇明基地,实现体育事业的双赢。
5号楼体操馆,教练员陶鬲正在鼓励一个身穿蓝色运动服的12岁女孩张迪,只见女孩在平衡木上翻转跳跃,动作娴熟,而在体操馆的其他区域,一个个“小萝卜头”在平衡木、高低杠、鞍马、吊环上刻苦训练,备战马上就要来临的第二届青运会。陶鬲说,在160余人的体操队员中,张迪作为平衡木少儿组的冠军,得益于多年来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及高度自律。
陶鬲告诉《新民周刊》,由于体操具有一定危险性,在她的教练准则里,安全第一位,其次才是如何减少扣分点、追求动作的完美性及成功率。“我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编排动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反复训练,对于线条好的运动员,大空翻安排不多,多以跳步连接完成整套动作。”
即便因人而异,合理训练,但仍然免不了崴脚、磕碰等小伤的发生。“小伤一般不停止训练,因为体操停一两天,肌肉的支配度、耐力爆发力就会大打折扣,动作容易走形。”陶鬲说,在保证运动员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训练几乎全年无休。因此,密集训练之下,掌握队员身体情况,监控生理指标变化,每个队“一对一”的队医,便成为了关键角色。
8年前,从柔道队转到体操队的队医,一直秉承“训练在,队医就在”的原则,为冠军之路保驾护航。表示,体操因动作复杂,骨头、肌肉、韧带的损伤较多,他们会根据伤病及康复情况,判别对其运动前途的综合影响。比如,腰部、脖子、脊椎等小关节错位,用手法推拿很快就好,但膝关节的重建可能要半年以上,而骨折影响身高也会影响比赛,而考虑到冠军之路淘汰率高,医疗队伍还配备了国外力量,针对非医学疾病的运动员,定制不同的运动周期及疗法,帮助恢复肌肉力量,调整平衡度。
告诉记者,崇明基地共五个运动中心,每个中心都有一个小型治疗室,用于处理急性、基础伤病,针对需要拍片、化验的队员,将统一送至基地医院看病,再严重者,将走快速通道送到附近的合作医院。医疗队伍以“重点集训、全运会、青运会”为运动员梯度保障,近年来,由于反的严加管控,运动员的用药更是十分谨慎。在体操队治疗室,但凡前来就诊的运动员,均需统一在《反档案》登记在册,并根据每年更新的运动员违禁药品清单,严格执行。
运动员的训练自律、医生的用药自律,而事实上,通往冠军之路的自律远不止这些。崇明基地为减少入口食物的风险,专门开设了针对运动员的“第一食堂”,提供二十多种自助菜品,虽然伙食好了,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毫无顾忌地选择菜肴,以体操运动员为例,他们要在每天集训前,都要接受“测体脂、测体重”的小考验,部分体脂结果一般的队员将会收到体能师“少食肉类”的提醒。当然,控制体重不是减重,只是控制其上涨的速度在其可控范围以内,毕竟平衡木的支点很小,如果体重超重,身体掌控艰难,局部受压负担也会慢慢的重,进而影响训练效率及质量。陶鬲补充道。
2011年伤病退役的女篮队员黄靖,两年前重返篮球界,搬迁到崇明后,队医建议她在正式高强度训练前,每天两到三次的康复训练,再加上球类运动疗法,逐渐恢复肌肉力量。黄靖作为特别关注队员,训练安排妥当,生活丝毫也不落下,餐食食堂专供、洗衣专人负责,使得她有更多时间训练与充电。
姜玉伟向记者介绍,崇明基地16号楼包括二人间、四人间共635间宿舍,1号楼为综合楼,能够完全满足共计2100余人的住宿需求。走进30平方米的两人间,书桌、床铺、衣柜一应俱全,黄靖说,书桌上这本英语单词书,是她闲暇时间的必需品,训练累了,看书乏了,移步到一旁的开放式阳台,眺望远方绿色,心情瞬间舒畅许多。
据悉,篮球队按照运动员身高定制的最大床铺达2.4米长,或许在这里,将有下一个姚明诞生。而与黄靖一样,体操运动员00后的小将们,同样为了冠军的梦想而蛰伏,以往的严格管理,令他们很快适应崇明基地的节奏,并养成了很好的生活小习惯,房间整洁干净,甚至让打扫的阿姨只要倒下垃圾即可。隐忍克制、整齐划一、服从大局的纪律,助推慢慢的变多年轻力量脱颖而出。
为了让运动员们全身心投入训练,基地的人性化考虑十分周全,姜玉伟表示,在传统学校里,独立建筑比较多,从一处前往另一处难免淋雨。当初在设计时,考虑到崇明风大雨多的特点,运动员又以训练为主,特意在宿舍、食堂、场馆三点之间,用封闭连廊串联,将生活半径缩短至200米以内,步行几分钟就可到达生活圈各处。此外,为便于管理与安全,基地还设有运动员宿舍人脸门禁(防尾随)系统、智能锁系统、食堂人脸闸机系统和外来访客人脸识别系统等一系列智慧管理系统。
目前,崇明基地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绿化升级:在河道边、教学楼前,种植绿植;在宿舍楼前,规划樱花林庭院;在场馆区,增加防风林带、草坪隔离带等,设计之初穿梭在三幢楼之间的绿色景观湖,以水草湿地净化空气,以岛屿引鸟栖息,俨然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
当然,上海的体育训练基地不止崇明一个,2002年成立、占地400亩的东方绿舟作为国家级综合体育训练基地,拥有4个运动中心,包括游泳、花样游泳、排球、帆船等10个项目;位于闵行莘庄的训练基地有2个运动中心4个项目,曾培养出一批批上海优秀体育人才。
目前,崇明基地已有11个项目入驻,东方绿舟的乒乓球、羽毛球,莘庄基地的曲棍球将陆续入驻。目前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击剑、现代五项、拳击、棒球、垒球项目已达成国家队转训基地意向,今年9月,垒球项目的东京奥运预选赛将在崇明基地举行,这是基地落成后首个举办的国际赛事。
运动员要出成绩,除了勤练苦练,还要科学地训练。体育科研的力量,强力支撑上海运动员迈向冠军之路。
在崇明基地,占地3400平方米的基地科研中心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这里将有模拟27种训练环境的特殊实验室及针对体育特色研究的风洞实验室,也有用于运动失眠治疗的设备。”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红生介绍,这里的体育科研用房和设施都将是最好的,光在硬件上的投入就要达到亿元级的规模,大部分的科研设备仪器都是从发达国家进口。“我们的定位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郭红生说。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目前有十多个科研小组对应覆盖了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所有的运动项目中心的训练。在多个运动项目的训练中,体育科研显示了强大的助力,在上海培养出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背后,上海体育科研人员功不可没。
“我们每年在竞技体育科研项目上投入的资金在2000万元左右,在国内是最多的。目前在运动队驻扎的科研人员,学历都在硕士以上。论体育科研的水平,上海在国际上横向比较,也处于相对前列的位置。有了一流的运动员和一流的教练,再加上体育科研人员的介入,成为冠军诞生的实力保障,这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郭红生介绍。
体育科技在世界冠军的打造中,正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从30岁仍能站上跳板勇夺冠军的吴敏霞,到奥运会帆船冠军徐莉佳,再到自行车奥运冠军钟天使……一连串的冠军,见证了幕后的上海体育科研人员的努力与心血。
“就拿钟天使来说,早在2013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深度介入她的训练。平时围绕她运转的科研项目人员达到五六人,有一二人更是随身紧跟。”郭红生说。据了解,当时,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总局重点实验室针对随国家队备战的钟天使和徐超两名重点队员,科研工作主要从技战术分析、机能监控和个体化营养干预方面为两名队员提供保障,着力解决自行车项目重点队员备战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上海体育科研所业务科负责的人介绍,在里约奥运前两年的全国锦标赛期间,他们就采用视频拍摄和运动学指标综合分析,对钟天使不同专项能力变化进行测评,对原地起动和高速过弯的身体姿态和踏蹬进行了分析,弥补不足。上海两名队员不定期地将血液学机能测试结果利用微信传回,科研人员将针对性的营养方案和建议反馈给运动员,改善了运动员日常膳食营养的不良习惯,让营养方案更有针对性。
据郭红生介绍,在崇明基地,目前已经有包括生理、生化和一些测试设备到位。随着基地科研中心全面建成投用,常驻基地的科研人员将达到15-20人。基地科研中心、体育医院等将抓好科研、康复软件建设,同时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科研医疗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医疗机构、大学院校合作,使训练科研、运动康复成为基地保障能力的核心要素。